法制与维权网站欢迎您!
站内搜索:
   
  
信息公开
中金员工晒薪刷屏背后:去年人均年薪降至98万仍为行业第一
来源: | 作者:法制与维权 | 发布时间: 2022-07-30 | 36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内头部券商中金公司一名员工因卷入“晒薪”风波被停职调查。

7月28日,券商员工薪酬水平再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网传中金公司一名交易员的配偶晒出了其丈夫的收入证明,印有中金公司公章的证明材料显示,该交易员的月均收入为8.25万元。图片配文称:“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婚后财产吗?”

对此,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7月29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该事件已引起中金公司重视,涉事员工正被停职调查中。”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中金公司以98.30万元的人均薪酬水平排名第一。不过,该人均薪酬水平已较2020年114.98万元有所下滑。

其实,5月13日,券商薪酬制度刚刚迎来进一步规范。中国证券业协会(简称“中证协”)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简称“《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综合考虑制定稳健薪酬方案等十点规范。

中金公司一交易员卷入晒薪风波,目前已被停职调查,去年中金公司人均薪酬水平行业第一

回到事件本身,7月28日,网上流传出,中金公司一名交易员的配偶晒出的其丈夫的收入证明。印有中金公司公章的证明材料显示,该交易员的月均收入为8.25万元。图片配文称:“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婚后财产吗?”

该消息经过持续发酵后,券商行业的高薪酬再次登上热搜。

Wind数据显示,2021年,有17家上市券商的人均薪酬超过50万元。其中,超过60万元水平的14家,超过70万元水平的有7家,超过80万元水平的有3家,超过90万元水平的有1家。

具体而言,中金公司以98.30万元的人均薪酬水平排名第一。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紧随其后,人均薪酬分别为89.37万元、82.9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金公司人均薪酬排名第一,但2021年98万元的水平,较2020年114.98万元的人均薪酬水平,仍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无独有偶,2020年人均薪酬超过90万元,达到92.71万元水平的华泰证券,2021年人均薪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为77.33万元。

券商薪酬制度5月份刚迎进一步规范,薪酬制度制订应综合考虑十点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不是第一家券商员工因“晒薪酬”登上热搜。

无独有偶,今年1月6日,一张某证券公司非银分析师的工资单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内容显示,这位分析师在2021年10月、11月的税前收入均超过10万元。截至2021年11月,这位分析师年内税前收入合计达224.67万元,同样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5月13日,中证协表示,为指导证券公司建立稳健的薪酬制度,健全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依据《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整体来看,《指引》共六章25条,包括总则、原则与目标、制定与实施、基本规范、自律管理、附则等。

具体而言,《指引》对券商薪酬制度,主要做了三方面规范:

首先,是提出证券公司建立薪酬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指引》指出,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应以贯彻稳健经营理念、确保合规底线要求、促进形成正向激励、提升公司长期价值为原则目标。通过建立健全稳健薪酬制度夯实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基础、风控基础、合规基础、文化基础和人才基础。

其次,是明确证券公司薪酬制度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指引》表示,证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薪酬标准、考核体系时,应综合考虑业务和岗位的风险属性和特征、以及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专业责任,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建立与公司长期利益相一致、与全面风险和合规管理相衔接的稳健薪酬制度,提升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

《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综合考虑十点规范。

一是应当结合公司经营实际情况、合规风控效果、自身发展战略、股东长期利益等多种因素制定薪酬预算总额,综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市场水平确定薪酬标准,平衡不同职位、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

二是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稳健薪酬方案,充分考虑市场周期波动影响和行业及公司业务发展趋势,适度平滑薪酬发放安排,同时做好薪酬激励的极值管控和节奏控制。

三是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和岗位的风险属性和特征、社会责任及专业责任,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职业操守、廉洁从业情况、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服务客户水平等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并在考核中对重大合规风控事件实施一票否决,加强正向引导激励和反向惩戒约束作用。

四是应当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的有效落实,不片面追求市场排名、规模类指标和短期业绩,制定防止因过度激励引发风险隐患或合规风险的具体规定,不得为员工提供对冲措施降低薪酬与风险的关联性。

五是应当对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核心业务人员建立薪酬递延支付机制,明确适用条件、支付标准、年限和比例等内容。

六是应当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增强薪酬管理的约束力。

七是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与公司长期利益相一致的企业年金、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薪酬机制。

八是应当在年报中披露公司薪酬管理的理念与导向、原则与目标。

九是应当将薪酬管理纳入公司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薪酬相关声誉风险管理。

十是应当明确告知员工公司薪酬制度的主要原则、劳动纪律相关要求及薪酬保密有关规定等内容。

再次,是要求证券公司保障稳健薪酬制度的有效落实。《指引》称,证券公司应明确薪酬制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薪酬递延支付、问责等相关机制,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和员工价值引导,增强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和约束力,促进证券公司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证协表示,引导证券公司建立稳健的薪酬制度,是夯实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也促进行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据澎湃新闻消息)


相关新闻:

中金员工家属晒丈夫月入8万:大家都吃不上肉,你吃肉还吧唧嘴?

炫富有风险,翻车正当时。江西“周公子事件”余音未了,“90后券商交易员月入超8万”就紧跟着冲上热搜,不过这次晒薪酬的并非员工本人,而是其妻子所为。相关截图显示,有博主在小红书上晒出其配偶的收入水平及两人合照,并配上由中金公司开具的“月均收入为82500元”的收入证明。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小红书博主“实力坑夫”的后续是,该事件已然引起公司重视,据中金公司透露,目前该员工正被停职调查中。

有富不炫,犹如锦衣夜行。炫富大概是潜伏在某些乍富群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显示优越感和成就感的本能冲动。譬如这位90后券商交易员,年纪轻轻就月收入超过8万,确实可以碾压绝大多数国人。想想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无妻无子,即便残疾也要靠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二舅,想想加班猝死,想以一己之力为全家还债的杭州女孩,这样的对比尤显强烈。

也正因为如此,炫富正在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为。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权势阶层的炫富,而现在像国企员工、证券交易员这样的普通人的炫富,也能瞬间引爆舆论。这背后折射出一种普遍的困境。一方面,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大家的收入多少都有停滞和下滑的趋势,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另一方面,自2021年以来,基金一直处于下行区间,基民大多跌到一脸惨绿,每一次基金话题上热搜,都让人心惊肉跳。日子都好过的时候,你吃山珍海味也没啥,但当大家都吃不上肉的时候,你悄悄吃肉就也罢了,还吧唧嘴,这就是有点挑衅的意味了。

炫富与一个人的格局和见识有很大的关系,但说到底只有私德无关公共利益,其本身并不值得上纲上线。“90后券商交易员月入超8万”所引发的汹涌民意,并不是大家看不得有人炫富,更不是仇富心态,而是出于对社会隐性公平的一种焦灼感。数据显示,中金公司一季度应付职工薪酬超112亿人民币,而该公司参保人数为4143人,平均算起来,人均月收入是90万,该公司高管年薪普遍在500万以上,月入8万的这位,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喽啰。

这看起来很讽刺,但没有人能笑得出来。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在任何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个人能力和社会贡献大体匹配。譬如此前两名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每人奖励500万,没有人觉得多,只会觉得少。但是请问,证券公司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员工的个人能力体现在哪里?给基民画大饼,还是把基民当韭菜割了?

投资有风险,无论股民还是基民,都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但本质上证券业是服务行业,其价值应该体现在服务品质上。如果客户亏到欲哭无泪,而服务者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服务体现在哪里?如此低劣的服务,又如何配得上高薪?更重要的是,哪来的动力改善服务品质?

这已经不是证券从业者第一次炫富。而业内给出的对策是,出台明文规定,禁止员工和员工家属炫富。有券商甚至提倡家风建设,从禁止开豪车、戴高档手表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员工炫富,避免给公司和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应对,不仅严重脱靶,而且显得十分搞笑。公众真正在意和反感的是炫富吗?不允许炫富,证券业高薪低效的事实就不存在了吗?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把问题给“解决掉”,结果只能是问题越来越严重。

“90后券商交易员月入超8万”上热搜,并不是一个炫富的问题,它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更应该追问的,其实是证券行业低效却高薪的畸形的收入分配机制。证券从业者拿的是佣金制,不需要承担投资者亏损的连带责任,但佣金的比例应与业绩考核联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但目前来看,我国的证券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粗砺阶段,无论盈亏都不影响拿高薪,从而造就了大量“低效高薪”的从业者,整个行业的专业操守和专业能力极为低下。这不仅对投资者不公平,有“吸血”之嫌,对于证券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众所周知,无论是证券还是金融,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人心。

我就问一句:拿着高薪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们,你们的信心还剩下几文?(据开屏新闻消息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编辑:汪锦梅


   
  
点击排行